Sql Server 视图数据的增删改查教程
作者:一碗面 时间:2024-01-22 07:51:05
一、视图的基本概念
视图是用于查询的另外一种方式。 与实际的表不同,它是一个虚表;因此数据库中只存在视图的定义,而不存在视图中相对应的数据,数据仍然存放在原来的基本表中。视图是一种逻辑对象。
二、 视图能做什么
导出数据; 在导出数据时,常常需要多个表联合查询,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视图;转换字段,如把status(0/1 Int类型)字段转换成启用/停用(文字) ,然后用视图保存定义。
数据安全,可以给视图加密。
三、视图操作
3.1 查询数据
(一)准备素材:
使用两张表,其中一张是家电表,另外一张字典表(只需要知道这两张表有一个连接字段brandID-RowID:注意两个表没有强制使用外键约束),准备好素材
SELECT TOP 1000 [appliancesName]
,[appliancesType]
,[code]
,[**brandId**]
,[standard]
,[appliancesStatus]
,[appliancesIsNew]
,[appliancesIsKey]
,[appliancesRemark]
,[appliancesId]
FROM sfa_t_appliances
另外一张表字典表
SELECT TOP 1000 [**RowID**]
,[PRowID]
,[DicKey]
,[DicVal]
,[Status]
FROM sfa_t_TSysDictionary
说明:sfa_t_appliances 表中的字段brandId 与 sfa_t_TSysDictionary表中的rowid做关联。
(二)创建视图:
create view appliances_view(id,name,brandName)
as
select s.appliancesId,s.appliancesName,d.DicVal
from sfa_t_appliances s,sfa_t_TSysDictionary d
where s.brandId = d.RowID
(三)查询:
查询数据,可以将视图看做一张实实在在的数据表,能够执行各种查询操作。
如下图所示,执行一个查询操作:
(四)备注
有些书上说:可以对任何查询结果进行排序,但是只有当视图包括Top子句时才能排序视图。这样看来书上确实是有问题的。动手实践出真知
3.2 插入数据
实验一
往视图中插入一条数据:
解释:
往视图中插入数据时,能够往sfa_t_appliances 中插入数据。但是视图为什么读取不到呢?
create view appliances_view(id,name,brandName)
as
select s.appliancesId,s.appliancesName,d.DicVal
from sfa_t_appliances s,sfa_t_TSysDictionary d
where s.brandId = d.RowID
注意视图的创建语法:是通过关联关系获取到的数据。注意观看视图的三个字段的来源。自然,在appliancesID为112233的记录中没有brandID,所以自然不能读取到数据。
实验二
说明: 往只含一个基本字段中插入数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上图也插入成功了。
实验三
将多个基表的字段都插入试试:
insert into appliances_view(id,name,brandName) values(112234,'视图','冰箱')
小节:
使用INSERT语句进行插入操作的视图必须能够在基表(组成视图查询的表)中插入数据,否则会操作失败。
如果视图上没有包括基表中所有属性为not null的行,那么插入操作会由于哪些列的NULL值而失败。
补充
通过视图可以向数据库表中插入数据,修改数据和删除表中数据。如果视图的SELECT语句中包含了DISTINCT、表达式(如计算列和函数),或FROM子句中引用多个表,或者引用不可更新的视图,或有Group by 或者having子句,那么都不能通过视图操作数据。
3.3 修改数据
解释
能够对数据进行修改,但是只能修改一张表中的数据。
查看下图,修改基于两个表的字段:
失败了,说明只能修改一张表中的字段。
3.4 删除数据
小结:
如果一个视图链接了两个以上的基表,则不允许进行数据删除操作。如果视图中的列是常数或者几个字符串列值得和,那么尽管插入和更新操作时不允许的,但是却可以进行删除操作。
实验:
(一) 创建基于一个表的视图:
(二)执行删除操作结果:
(三)结果说明:
基于一个表的视图是能够执行删除操作的。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来源:https://uzo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7795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