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寻宝:中国式管理书籍为何被放在小角落?
来源:CHINAZ 时间:2009-10-23 09:44:00
“企业的成功在于其创造力、想象力、大胆的尝试及富于幻想的激情”,这是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这本著作中,对企业提出的忠告。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成功,伴随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逐步深入,中国企业的成长要面对比西方企业更多的压力,其复杂程度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出来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改革对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外国资本的渗透以及外企的强力进入,使得刚处在婴儿期的中国企业就要在资本的险恶丛林中为自己的生存进行殊死搏斗,每年破产和被吞并的企业数目是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脚。死去的固然可惜,活下来的更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期在十年以上的中国企业,至少称得上是具有“相当的创造力、想象力、大胆的尝试、幻想的激情”的。
这是我们中国企业的独特经验,但我们的总结却差强人意。抛开大学书斋里的一本本管理理论著作不说,它们大部分是西方管理经典的拷贝和翻译,以及无伤大雅的小改动,而坊间流行的一本本著名企业的管理精髓,要么成为这一企业的成长史料汇编,要么成为企业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励精图治的光荣史,殊无可观之处。
更有“国粹”愤青,“管理思想嘛,有什么难的?我们祖宗那里什么都有”,把文言文的四书五经重新白话一遍,就号称为中国管理思想的现代创新,亦为可笑之至。什么《易经中的管理智慧》、《从资治通鉴学习管理》之类,吾辈才学太浅,实不能从中找到这三十年中国企业的生存经验,更遑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总结了。
近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闲翻书,发现中国人写的有关于中国式管理书籍大多被放到小角落,难道外国人比咱们中国人更懂中国人?在一个角落里翻到一本杨超先生的新著《研祥再造非经典》,书中尝试从理论上踏踏实实的对研祥这家企业进行总结,企图把这十几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理论化。当然,离我们的最高要求——对所有中国企业的成长进行指导,仍有不小差距,但从对企业案例的理论总结角度,这本书的把握是我近年来翻阅的管理书中较为精深的。
其宣称的“非经典管理”或许只适合研祥自己,但其中涉及到了创业、战略、自主品牌、中国式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和总结,特别是基本上全部为自己企业中国经验的总结,丝毫看不见严肃吓人的学术语言,套句土话,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不虚妄不夸饰不故作神秘,踏踏实实,是中国人自己的创业理论总结。我觉得是没有诸位有兴趣者不妨一看,此书尚属开卷有益之列。于是和书店老板随便聊天,据他介绍此书在市面上目前宣传较少,但实际销售保持在管理类书籍的上游水平,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如此为何不放在稍好的书架位置来推荐呢?难道是因为国外出了类似巴菲特、比尔盖茨之类的人物,国外的管理书籍就比中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