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V图像卷积之cv.filter2D()函数详解
作者:零度蛋花粥 时间:2021-11-16 07:51:34
API
照例,我们搬一下官网的 API:
C++
void cv::filter2D(InputArray src,
OutputArray dst,
int ddepth,
InputArray kernel,
Point anchor=Point(-1, -1),
double delta=0,
int borderType=BORDER_DEFAULT
)
Python
dst=cv.filter2D(src, ddepth, kernel[, dst[, anchor[, delta[, borderType]]]])
函数详解
这个函数一般是用于图像的卷积,但 OpenCV 文档里说这个函数不完全等于图像卷积。这一点说实话我看到的时候也震惊到了,我一直是拿它当卷积来用的。但是仔细考虑后,我认为这一点完全是定义上的差异,日常用的图像卷积定义和这个函数的功能实际上是一致的。
HelloWorld
直接上手做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因此,最开始这里我要放一个使用这个函数的最小化程序,可以称之为该函数的 hello world 程序。这个程序跑通了,就可以很方便地尝试其他参数的作用了。
# HelloWrold Program of cv.filter2D
# by Aling on 2021/1/18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as cv
def main():
img = cv.imread("你想读的图片")
# 定义卷积核
kernel = np.ones((10, 10)) / 100
# 执行滤波
avg_filtered = cv.filter2D(img, -1, kernel)
# 显示图片
cv.imshow("Average filtered", avg_filtered)
cv.waitKey(0)
cv.destroyAllWindows()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这个程序读取一张图片,并将其通过10 x 10 的卷积核作均值滤波并显示结果。
参数详解
同样的,这里把各个参数打一张表:
参数 | 类型 | 是否必须指定(默认值) | 具体含义 |
---|---|---|---|
src | numpy.ndarray | 是 | 原图像 |
ddepth | int | 是 | 目标图像深度(指数据类型) |
kernel | numpy.ndarray | 是 | 卷积核 |
anchor | tuple | 否(卷积核中心) | 卷积锚点 |
delta | 是数据类就行 | 否(0) | 偏移量,卷积结果要加上这个数字 |
borderType | int (实际上是 enum 类) | 否(cv.BORDER_DEFALUT ) | 边缘类型 |
src
这个参数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原图像。它可以是任何色彩模式,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把原本送到这个函数里的图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单通道变成了 3 通道),你并不需要更改其他参数。本身,对多通道的图像,卷积就是以通道为单位进行的。
ddepth
这个参数有点费解了。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管它是干嘛的,直接把它设成 -1 就没有任何问题。
参数名 ddepth
,英文是 desired depth,即期望深度。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它的可能取值表(来自这里):
输入深度(src.depth() ) | 期望深度(ddepth ) |
---|---|
CV_8U | -1/CV_16S/CV_32F/CV_64F |
CV_16U/CV_16S | -1/CV_32F/CV_64F |
CV_32F | -1/CV_32F/CV_64F |
CV_64F | -1/CV_64F |
这个表里的一大串 CV
打头的符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些符号的末尾字母对应了数据类型:
U == Unsigned int # 无符号整型
S == Signed int # 有符号整型
F == Float # 浮点型
中间的数字很显然代表了数据类型所占用的空间(bit)。所以,所谓深度,其实指的是数据类型。
那就好说了,你会发现这里其实是规定了输出数据的类型,包括每个通道的每个像素占用多少空间。输出数据的类型必须根据上面的表格中输入对应的类型指定。这里 -1 表示输出类型和输入相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有些数据类型无法通过 cv2.imshow
正常显示,可以用 matplotlib.pyplot.imshow
来代替。
但是,还是注意,没有关于数据类型的特别要求时,这个功能是不需要的,取 -1 即可。
kernel & anchor
这两个参数都是卷积相关的,因此放在一节里面讲述。接下来的内容假设你已经了解了图像卷积。
这里,kernel
很显然表示的是卷积核,这是一个 numpy.ndarray
类型的矩阵。这个矩阵的生成可以用 numpy
自带的函数,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卷积核,OpenCV 内部的一些函数显然更合适。如 getStructuringElement
,getGaussianKernel
,前者用于获取特定形状的核,后者则是高斯核生生成器(不过要注意生成的是一个向量)。
# 方法一示例
kernel = cv.getStructuringElement(cv.MORPH_RECT, (11, 11))
# 方法二示例
vector = cv.getGaussianKernel(11, -1)
kernel = vector @ vector.T
anchor
则表示锚点。什么叫锚点呢?看下面这张图:
可以说,锚点 anchor
决定了卷积核相对于生成目标点的位置。虽然锚点是相对于卷积核来定义的,但是卷积的过程更像是通过锚点去寻找卷积核。遍历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以每一个像素为锚点,按照相对位置生成卷积范围,和卷积核对应元素相乘再求和得到目标图像中对应像素的值。可以用公式表示成:
这实际上就是一般的图像卷积计算方法。OpenCV 文档里面叙述的卷积定义则是需要将卷积核围绕锚点对称变换,再用上面的公式计算。这种方法更接近卷积原始的定义,但是对图像的卷积一般的应用而言(滤波、深度学习)这两种定义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锚点用一个元组指定,是相对于卷积核左上角的坐标,从 0 开始:
# 替换掉 HelloWorld 程序的对应行。
avg_filtered = cv.filter2D(img, -1, kernel, (1, 2))
delta
这个参数的存在其实有些费解,它的效果很简单,就是把卷积的结果加上一个固定的数字。直观上将,它将整个图像变亮或者变暗了。从应用上来说,它实际上将卷积过程扩展成了一般的线性运算( ∗ * ∗ 表示卷积):
这个线性运算可以将结果限定在某一符合要求的范围内(比如大于 0),而且不会阻断梯度的传递。
borderType
这个参数更改的是 border 的生成方式。这个 border,也就是边缘,是在靠近边缘的部分卷积时用到的,参考上面那张图。无论 anchor
是什么,总有些边缘上的点对应的卷积范围无法完全落在原图内,这就需要对原图进行扩展。扩展的方法就是我们这里参数的含义。
这个参数取值是 OpenCV 里的 cv::BorderTypes
enum 类定义的值,其可能取值及其对于边缘的作用结果如下图所示(图片来自 OpenCV Python 教程):
要注意几点:
cv.BORDER_WARP
在这个函数里面是不支持的;cv.BORDER_CONSTANT
会将边缘取为 0(黑色),而且没法改,因为原函数并没有留出相关的接口。
扩展——滤波相关函数
图像滤波是一个很常用的功能,对此,OpenCV 也定义了很多函数。这里介绍的 cv.filter2D
是这些函数中可控性最高的,因为你可以用自定义的核进行卷积。但是一些常用的滤波,我们可以不必自己定义相应的核,直接用定义好的函数就可以了。
均值滤波
dst = cv.blur(img, (11, 11))
# 等效于:
dst = cv.filter2D(img, -1, np.ones((11, 11))/11**2)
高斯滤波
dst = cv.GaussianBlur(img, (11, 11), -1)
# 等效于
vector = cv.getGaussianKernel(11, -1)
kernel = vector @ vector.T
dst = cv.filter2D(img, -1, kernel)
中值滤波
dst = cv.medianBlur(img, 11)
注意中值滤波是取中位数作为目标值,是一个非线性滤波子,因此无法通过线性滤波的 cv.filter2D
来等效实现。
参考链接
最新版 OpenCV 官方文档
OpenCV Python 教程
cv::filter2D 函数 API
cv::BorderTypes 参考页
来源:https://blog.csdn.net/hysterisis/article/details/11309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