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
位置:首页>> 网络编程>> 网页设计>> 谈谈FACEBOOK的一处产品细节

谈谈FACEBOOK的一处产品细节

作者:麦田 来源:麦田blog 发布时间:2008-03-11 11:05:00 

标签:facebook,产品,设计

这篇文章不谈大道理,只谈细节。关于facebook的大道理,大家可以去海内网的帖子《谁去救救麦田老师吧》讨论。那里有很多IT评论高手,谈的很好很强大,让我自惭很傻很天真。因此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不无裨益。而这篇博客,就让我天真地谈谈facebook的细节吧。


FACEBOOK的产品设计,有两个方面——其实也只有这两个方面,让我非常佩服。第一个是以“朋友”为主线,“我”为辅线的视角。这和通常SNS网站“以我为主”的视角迥异;第二个是一个非常小的功能:Poke。关于第一点,可以写很长一篇文章,以后有机会我单独再聊;今天主要就想谈谈“Poke”。


SNS网站或社区网站的产品设计,是否增减一个功能,关键不在于老板或推广部门的命令,而在于“成本和收益”。比如新增一个功能,所支付的“成本”主要是用户的学习成本;而“收益”是用户使用此功能得到的精神或物质利益。产品设计人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往往“主观”认为用户不需要支付学习成本,因而随着网站的持续运营,产品功能就持续堆砌。或者这么说,我们产品设计人员,对于是否新增功能往往是从站方角度“是否有必要”来考虑,而不是从用户成本角度考虑。用卖方市场的心态,做着最具买方市场特性的生意——这就是互联网很少有优秀产品经理的原因。

具体到SNS网站或社区网站,任何一个产品功能点的“收益”,我们可以简化为:是否增加用户之间交互。而“成本”还是用户学习成本。比较麻烦的是,多数时候,我们很难数量化这种“收益”和“成本”,而只能依靠产品设计人员的经验或感觉——所谓“网感”。

而SNS网站,在Poke出来之前,“一对一”交流的最强收益一般通过两种模式达成:1,站内短信完成;2,回复水贴,一对一像刷版一样的水聊——这两种模式,都需要用户支付打开相关界面,进行输入等等操作“成本”。与之相对应,“一对一”交流最弱的收益是“潜水”,用户a可能一直潜水看用户b,恒久坚持,但就是不和对方说一个字——这种模式,用户支付的“成本”几乎为零(除了点开帖子,用户什么都没有做,他只是“内心”关注对方)。但相关收益,只能算单向度交流。

上述两种方式,要么用户做的事太多,要么用户做的事太少,“性价比”都不是最优。而poke在“一对一”交流中,具有比上述两类模式更优的“性价比”,更具效率。它只用一个点击,即让双方彼此“一对一”交流;同时又不用太多额外操作。基本上,poke做到了“一切尽在无言中”的交流强度。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多说一句:有人看到这里会说digg类型操作——digg看起来不也是一个点击,就能完成“一对一”交流吗?(a用户digg了b用户,b用户看见是a用户digg)。但是,digg行为不是真正的“一对一”交互,它是一种基于内容的推荐,是一种“媒体”。这话的意思是,如果张三digg了李四,对张三来说,他其实并不看重李四这个人;而对于李四来说,他也毫不在意正是张三推荐了他。

Digg会让用户彼此认为是对“物”的;而poke会让用户彼此任务是对“人”的——这就是两个看似很像的行为背后深刻区别。

占座网,我曾经说他们产品方面比较具有原创性。确实如此。以poke为例,别的网站直接借鉴facebook,换个名字就ok;而占座网却做了2套方案。一套是效仿facebook的“电一下”;一套是更原创性的“占位”。“占位”非常好!虽然有点复杂,但很巧妙地结合了学生生活特点,又符合网站品牌,其实很好。但是——占座网同时推了2套poke模式,自己打架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占位”的设想,肯定是他们的一个创新想法;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上述poke模式的本质。有了创新的火花,却没有系统层面的全盘理解。这样才会出现创新和自己打架。真的很可惜。

Poke是轻盈的应用。就好像寒冬季节,人人裹着棉猴,你却穿着风衣潇洒而过;但是,如果套着大小两件风衣呢?那么,老大,你还不如裹个棉猴——双重的轻盈是绝对的笨拙!

0
投稿

猜你喜欢

手机版 网络编程 asp之家 www.aspx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