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更有效拿到结果?
作者:heidixie 来源:Alibaba.com UED 时间:2008-09-22 20:30:00
交互设计师主导或发起的项目很难拿到结果——现状
这个问题在很多的小公司都不存在。小公司养着、催着设计师,设计师不用去考虑能不能拿到结果,因为你不干,大家都等着你,因为身后自然有一群人在push:老板,工程师,同事。这个结果是大家一起push的结果。
但是在很多大的公司,存在很多很多的项目,孩子多了,爹妈都顾不上。项目多了,老板也顾不上。他们只看最终的结果:
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一年做了那么多项目?那么多收益很好的项目?
为什么有的设计师却一年产出寥寥无几?做的项目多半半途夭折,或者直接胎死腹中?
若以产品经理为主导,那也还好。产品经理背负着更加沉重的考核压力,他们会以push出结果为主要的方向,在他们的push下,设计师妥协妥协,折中折中,产品经理负责打点打点各种资源(工程师、测试等),结果也就出来了。
但是,关键是,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总不能一直被动着响应pd们的需求——他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100%的精力都放到他们的“商业目标”驱动的项目上。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有独立的一部分精力抽取出来,去主动发起一些项目,改进一些项目,以使网站变得更加亲切易用。
关键就出在这里。设计师有时也很不喜欢老是被动响应PD的需求,也想主导一些项目,但是,往往以设计师为发起人或主导的项目,很难拿到结果,现状可能有:
工期拖得很长(优先级排得很低,几乎可以忽略);
没有资源配合——毕竟项目是需要团队的,需要工程师,需要前端开发,需要测试,不可能单打独斗;
长时间得不到确认,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工去做;
即使是产品经理们发起的项目,在产品会议上说了能够带来多少的收益,老板们都点头了,尚且需要排定优先级,等候设计资源、工程师资源。更不要提单单是某个设计师说:“这个体验不好,我想要改成这样……”的需求了。
为什么拿不到结果?
“我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改进方案,我觉得肯定比现有的要好很多。已经找了周围的同事进行了测试,大家都说不错,都盼着赶快上线呢。但是去找需求分析人员评估了一下,发现需要30多个人日开发量。而且从优先级上去排,说不定要排到年底去了。根本就没有资源去做……”
“我觉得某某页面有很大的问题,于是做了一个分析和改进,结果发现那个页面上的区域被划分为不同的产品线,分属不同的产品经理负责。为了推动我的设计,天呢,我需要找好几方进行沟通,他们给我的意见非常多,甚至完全相反。我根本无法估计这样改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你觉得那个东西很难用?那就对了。我们不是不想改啊?方案都出了好几版了,同样有上面的问题,一没资源,二,牵涉的利益方太多了,改动束手束脚,后来就一直保持现状了。”
拿不到结果的借口和原因当然有很多很多,作为设计师,这些都感同身受甚至自己也遇到过。
分析下来,所有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方案与资源、沟通”问题。
设计方案本身存在问题——有潜在的风险,投入大产出小,本身就不合理等;
设计方案没有问题,但是资源紧张,无法投入,自然没有产出;
设计方案没有问题,但是多方沟通不能顺畅推动,搁置。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矛盾,既然我们提供了好的设计方案,为什么却得不到资源的响应,按理说,如果足够好,优先级也应该高,各方也应该支持的啊。如果是好的设计,为什么在沟通上会如此艰难?这个时候我们是抱着好的设计等待呢,还是有别的办法?
当我们认为我们的设计是很好的时,我们很难去妥协让步,但是——
什么是好的设计?
在之前,我胡言乱语写过一篇文章,定义的好的设计是:最少的成本达到设计目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呢?一,最有效传达信息;二,使产品好用易用;三,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愉悦。好的设计必须要达到这三条。
可是现在,我却发现这些都还只是好的设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在更加复杂,更加商业导向的环境中,好的设计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导向上,又增加了很多条件:
一. 价值大;
在项目pk中,当然是价值大项目首先脱颖而出。这个价值,虽然主要是商业价值,但是也涵盖了用户体验改进带来的价值。
二. 技术可行,可实施;
除非不得已,没有人喜欢水中望月,画饼充饥。一个完美但是得不到实施的蓝图,除了获得稀稀拉拉的掌声外,什么得不到。你需要团队帮你实现设计,那么你的设计必须是他们能够complete的。
三. 投入产出比高;
在项目pk中,当然是投入小,产出大的项目脱颖而出。当和价值大但是投入也大的项目相比,则更胜一筹。老板们都比较会算账,你需要他们点头同意。
所以,看看我们手中搁置的设计,是不是在现实环境中“好的设计”?
如果不是,那么就去调整一下。
如果确实是,还是没有办法拿到结果,那么就硬着头皮去推动,去沟通。一个同事说了一让我很感叹的话:态度和意愿问题,看你是不是真的很想要拿到结果。有些设计师做了设计就单纯在等,有些设计师就不断沟通和推动,结果当然不一样。